6月19日下午,“深植杞梓,宏达典藏”助力天津外国语大学特藏抢救设备捐赠仪式在我校逸夫楼莎翁厅隆重举行,图书馆古籍特藏抢救项目正式开启。天津日报、今晚报、天津教育报、中老年时报等记者莅临现场,对活动给予关注和报道。
《天津日报》6月22日第8版以“外大图书馆抢救古籍特藏”为题进行了报道。
原文转载如下:
外大图书馆抢救古籍特藏
本报讯(记者 刘莉莉 姜凝)日前,天津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抢救项目在该校正式开启。
据介绍,天津外大图书馆古籍特藏“年龄段”在70—300岁,包括徐世昌、张学良在内的多家名仕藏书,规模达2万余册,以18世纪到20世纪中期出版的外文文献为主,涉及英、法、俄、德、日、拉丁等语种,包括西文善本、西方汉学著作、名人题赠、民国文献、名著译本、精品期刊和汉语教学研究著作等。其中,200余种图书在国家图书馆图书目录中尚未发现,具有极高的文献和史料价值。
古籍特藏抢救项目启动的同时,天津外大图书馆还发起了志愿者招募活动,得到了该校师生和社会人士积极响应。相关负责人介绍,志愿者们将通过天津梓宏科技有限公司捐赠的专业书刊扫描仪,以非接触扫描真实还原古籍原貌,提高古籍特藏的“电子信息化”,让沉睡的古籍“活起来”,通过建设“天津外国语大学古籍特藏资源库”,让珍贵的古籍“用起来”,引导师生做“故纸堆”里的“新潮人”,坚定地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今晚报》6月21日第6版,以“天津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开启古籍特藏抢救项目 让沉睡古籍‘活起来’‘用起来’”为题进行报道。
原文转载如下:
天津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开启古籍特藏抢救项目
让沉睡古籍“活起来”“用起来”
本报讯(记者李杨、张立)19日下午,“深植杞梓,宏达典藏”助力天津外国语大学图书馆特藏抢救项目·设备捐赠仪式在天津外国语大学逸夫楼莎翁厅举行,这标志着天津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抢救项目正式开启。
天津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年龄段”在70岁至300岁,包括徐世昌、张学良在内的多家名仕藏书,规模达20000余册,以18世纪到20世纪中期出版的外文文献为主,涉及英、法、俄、德、日、拉丁等语种,包括西文善本、西方汉学著作、名人题赠、民国文献、名著译本、精品期刊和汉语教学研究著作等。其中,200余种图书在国家图书馆图书目录中尚未发现,具有极高的文献和史料价值。
此次活动一经发起,便引起师生及社会人士积极响应。志愿者们将通过天津梓宏科技有限公司捐赠的专业书刊扫描仪,采用非接触扫描,真实还原古籍原貌,提高古籍特藏的电子信息化,让沉睡的古籍“活起来”,通过建设天津外国语大学古籍特藏资源库,让珍贵的古籍“用起来”,引导师生做“故纸堆”里的“新潮人”,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来自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法语专业的刘艺明是一名校史馆讲解员,他激动地说:“我曾经给许多来宾讲解过这些特藏书,每次都很骄傲和自豪。作为法语专业学生,我想深入了解一些珍贵的法语图书,推荐给更多的人。听到学校招募古籍特藏抢救项目志愿者这个消息,我觉得这是一个光荣使命。”
古籍特藏室王雨卉老师说:“通过努力和尝试,看着第一本西文古籍从我手中完成数字化扫描,如同赋予了这些宝贝新的生命力。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带着诚挚的敬意和深深的使命感参与此次工作。”
《天津工人报》6月23日第四版以“天津外国语大学古籍特藏抢救项目启动”为题,进行了报道。详细描述了我校图书馆古籍特藏“年龄段”在70—300岁,包括徐世昌、张学良在内的多家名仕藏书,规模达2万余册,以 18 世纪到 20 世纪中期出版的外文文献为主,涉及英、法、俄、德、日、拉丁等语种,包括西文善本、西方汉学著作、名人题赠、民国文献、名著译本、精品期刊和汉语教学研究著作等。其中,200 余种图书在国家图书馆图书目录中尚未发现,具有极高的文献和史料价值。(记者 秦帆)
津云、北方网也对我校图书馆抢救古籍特藏进行了报道。
|